“休戚与共”这个成语虽然没有一个特定的、广为人知的古典成语故事与之直接对应,但它所表达的含义在历史故事和文献记载中有诸多体现,以下为你讲述一个相关事例:
春秋时期,晋国的晋厉公想要削弱大夫们的势力,提拔了一批亲信担任重要官职。其中有个叫胥童的人,他与卿大夫栾书、中行偃有仇隙。
后来,胥童找机会在朝堂上劫持了栾书和中行偃。晋厉公本想杀死二人,但在宠姬的劝说下,最终放了他们。然而,栾书和中行偃因此心怀怨恨,暗中谋划报复。
当时,晋国还有一位大臣叫郤至,他战功赫赫,威望颇高。胥童等人担心郤至会对他们不利,便在晋厉公面前进谗言,诬陷郤至谋反。晋厉公轻信了这些谗言,派人杀害了郤至及其族人。
这件事引起了晋国其他大夫们的恐慌,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其他大夫息息相关。因为今天郤氏遭遇如此厄运,明天说不定就轮到自己。大夫们明白,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,大家的利益紧密相连,兴衰荣辱都绑在一起。如果不团结起来,很可能一个个都被晋厉公及其亲信打压。
于是,栾书、中行偃等大夫联合起来,发动政变,最终成功推翻了晋厉公,重新掌握了晋国的大权。
在这个过程中,晋国大夫们深刻体会到彼此之间“休戚与共”的关系。“休”代表喜庆、欢乐、有利的情况,比如大夫们共同执政时国家繁荣昌盛,各自家族也能荣耀;“戚”则代表忧愁、祸患,当有大夫被无端迫害时,其他人也面临危险。他们认识到,只有相互扶持、共同应对,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地位。
后来,“休戚与共”就用来形容关系紧密,利害相同,同欢乐共悲哀 。